首页| 决策| 关注| 廉政| 事故| 要闻| 聚焦| 法治| 视点| 科教| 纪实| 财经| 社会| 健康| 资讯| 文体| 环保| 质安| 民族| 军事

亨利·马蒂斯大展首次来华 2022年UCCA将呈现14场展览

2022-01-28 12:00:33 来源:艺术中国 责任编辑: 字体:

  亨利·马蒂斯,《自画像》,1918年,布面油画,65.5 x 54.3 cm。玛丽·马蒂斯向法国捐赠,保存于马蒂斯美术馆,勒卡托 - 康布雷齐,1978年,奥塞美术馆,巴黎。图片由马蒂斯美术馆,勒卡托 - 康布雷齐/DR提供 © Succession H. Matisse 2021

UCCA、UCCA Edge和 UCCA沙丘美术馆

  2021年10月28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宣布2022年度展览计划。在新的一年里, UCCA将于,为公众呈现包括京沪馆际巡展在内的共计14场展览。

亨利 ·马蒂斯、玛丽亚·拉斯尼格和托马斯·迪曼德

  2022年的14场展览涵盖国内外知名与新兴艺术家,其中包括在中国的首个机构个展。另外,还将呈现国外艺术家,以及中国当代艺术代表人物和新兴艺术家个展。

下城往事”

  除此之外,UCCA还将以跨越时代与地域的全球视野,通过 5场群展对当代艺术的多元发展进行探讨:回顾与梳理20世纪 80年代纽约下城区艺术群体先锋探索的“;用“现在时”开启对当下中国青年艺术家群体深入考察的;UCCA与香港 Para Site艺术空间长达一年合作的成果,汇集众多艺术家及组合视角,尝试拷问人类改造地球的巨型工程在物质、精神、生态层面的关联的;聚焦照片投影在 20世纪末中国当代艺术史短暂而不容忽视作用的;以及从 UCCA沙丘美术馆在地环境汲取灵感,探索声音的流动衍变,海洋如何成为文化传播媒介的。

  下面一起看一下这14个展览的详细介绍吧——

  亨利·马蒂斯,《Verve》杂志第4卷第13期封面草稿“亨利·马蒂斯,来自色彩”,1945年,平版印刷,德尔格兄弟印制,36 × 26.8 cm。马蒂斯美术馆,勒卡托-康布雷齐。图片由马蒂斯美术馆,勒卡托-康布雷齐/ Philip Bernard提供©Succession H. Matisse 2021

北京 UCCA

马蒂斯的马蒂斯

2022.3.26 - 6.26

大展厅

  作为亨利 ·马蒂斯(1869-1954)中国大陆的首次个展,UCCA将与位于法国北部勒卡托-康布雷齐( Le Cateau-Cambrésis )的马蒂斯美术馆合作,从其馆藏中精选包括油画、雕塑、素描、纸上墨水、版画、剪纸、书籍插画、织物等不同媒介在内的超过250件作品,完整呈现马蒂斯的艺术创作生涯。展览之所以取名“马蒂斯的马蒂斯”,意在强调马蒂斯本人在展览中的“策划”角色,因为大部分作品都出自马蒂斯的个人收藏,马蒂斯美术馆本身的展陈设计也充分尊重和参考了他的意愿,整个展览可被视做马蒂斯所留下的独一无二的艺术遗嘱与当下观众的相遇。

  “马蒂斯的马蒂斯”将按照时间线索分为10个章节,从早期学院时期的临摹作品与风格探索,到最早转向野兽派创作的代表作品,以及 1920-30年代,以雕塑、素描、版画等媒介对于人体与人像的探索。此外,亦将呈现塔希提之旅为马蒂斯带来的灵感与影响,以及 1940年代标志性的色彩鲜艳的油画与墨水线条画,并着重展现马蒂斯晚年艺术创作的转向和所涉媒介的多样性——从其年近 80岁为旺斯教堂所作的设计到同时期的织物、剪纸与书籍设计均有所呈现。 UCCA策展团队还将在展览最后增设一个特别区域,通过大量历史文献以及丁衍庸、关良、常玉等近代画家的作品资料,呈现并探讨马蒂斯及野兽派对于 1920-40年代中国现代绘画运动的影响。“马蒂斯的马蒂斯”由马蒂斯美术馆馆长和首席策展人帕特里斯 ·德帕尔普( Patrice Deparpe)策划, UCCA联合呈现,门艺文化公司提供支持。展览将于 2022年 7月至 10月巡展至上海 UCCA Edge。

关于马蒂斯美术馆,勒卡托-康布雷齐

  位于法国北部勒卡托-康布雷齐的马蒂斯美术馆由马蒂斯本人在他的家乡建立,拥有世界上最重要的马蒂斯藏品的美术馆之一。 1952年,马蒂斯向卡托城捐赠了 82幅作品,并且亲自参与展厅布置。马蒂斯去世之后,美术馆的馆藏不断扩大,分别于 1956年得到了法国抽象画家奥古斯特 ·赫尔宾(Auguste Herbin )的捐赠,以及 2000年得到来自艺术书籍出版人艾丽斯 ·特利亚德(Alice Tériade )的一批珍贵艺术书籍以及现代派大师作品的捐赠。马蒂斯美术馆最开始位于卡托城的市政厅内, 1982年搬迁至始建于 18世纪的费奈隆宫殿内,目前美术馆正在筹备全新的扩建整修计划。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于阁楼,1982,91.44 x 91.44 cm,宝丽来SX 70 博物馆纸。© 玛丽珀尔

下城往事

2022.7.30 - 10.23

大展厅

  “下城往事”是对20世纪 80年代活跃于纽约下城区艺术群体的一次集体回眸与致敬。彼时的纽约虽深陷经济大萧条的泥泽,艺术的表达与探索却进入了极具创造性的巅峰期。数十位艺术家以群体之名在此生活,艺术人生由此产生交集,他们心怀相同的梦想,同样默默无闻,现已成为 20世纪末最重要的一批艺术家。本次展览既没有遵循线性的时间线索,也未依据风格或媒介展开,而是通过背景和动机迥异的艺术家之间的对话,展现了处于艾滋病危机、城市快速士绅化和消费文化飞速发展时代背景下,下城区艺术群体的先锋艺术探索,基于观念、政治和涂鸦的多样化艺术实践,以及诞生于夜店和街头文化的新表达形式。“下城往事”汇集了下城区艺术群体中最为著名和鲜为人知的创作,其中包括多件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首次于中国展出的让-米歇尔 ·巴斯奎特和凯斯 ·哈林的绘画和素描作品。本次展览由卡洛 ·麦考密克和 UCCA策展顾问彼得 ·逸利共同策划。

  约1976 在颐和园,图片由杨福东工作室提供。

杨福东

2022.11.26 – 2023.2.26

大展厅

  杨福东的作品在中国当代视觉创作实践中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2002年,他的第一部影片《陌生天堂》在德国卡塞尔文献展首映,展现了一种贯穿于多重风格传承当代美学熏陶下的全新叙事与视觉感性;在之后五年创作的纪念碑式作品《竹林七贤》,则诗意地表现了其同代人在步入千禧年之初的迷茫。随着他的电影创作逐渐发展为时而涵盖影片制作痕迹的装置作品,其之后的创作将电影式的思考扩展至空间与多时间领域。

  作为杨福东迄今为止最为全面,也是首次于北京举办的机构个展,展览将呈现杨福东“图书馆电影计划”的第一部分。该计划始于《竹林七贤》之后,是其对创作一部可容纳某种复杂现实影片的持续探寻——尤其当这种现实既真实,又具有构建性。从北京东郊农村童年经历汲取灵感,“图书馆电影计划”的第一部呈现了杨福东将过去与当下、公共与个人紧密交织的影像叙事。展览由 UCCA馆长田霏宇和 UCCA策展人方言策划。

关于艺术家

  杨福东, 1971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其电影及录像装置作品在全球多家美术馆以及重要艺术机构举行多场展览,如苏州博物馆( 2019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 2017 );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 2016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2013 );利物浦泰特美术馆( 2007 );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 2004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2003 )等。他也参展了第 12届里昂双年展( 2013 );第 11届沙迦双年展( 2013 );第十七届悉尼双年展( 2010 );第 52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2007 );第五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 2006 );利物浦双年展( 2004 );第 5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2003 );第 11届卡塞尔文献展( 2002 );第四届上海双年展( 2002 );第 7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 2001)等。在国际著名艺术机构和画廊举办的个展有“无限的山峰” (香格纳画廊,上海, 2020);“明日早朝” (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 2018);“愚公移山”(2016,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上海, 2016);“南辕北辙:杨福东作品展” (余德耀美术馆,上海, 2015);“我感受到的光”(SALT户外影像装置,挪威桑霍尔恩岛, 2014);“杨福东:陌生天堂” (瑞士苏黎世美术馆, 2013);“断章取义”,杨福东作品展( 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 2012);“八月的二分之一”,杨福东个展,( PARASOL UNIT当代艺术中心,英国伦敦, 2011);“杨福东:竹林七贤和其它故事” (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希腊雅典, 2010);“杨福东:将军的微笑” (原美术馆,日本东京, 2008);“别担心,明天会更好” (维也纳美术馆,比沃利城堡当代美术馆,都灵,意大利, 2005);“五部电影” (文艺复兴协会,美国芝加哥, 2004 )等。

  刘小东,换灯,2021,布面油画,250 x 300 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刘小东:你的朋友

2022.1.15 – 4.10

中展厅、新展厅

  作为中国新现实主义绘画传统的当代开拓者,刘小东于20世纪 90年代创作的主要作品醒目明晰地展现了中国进入新时期的时代变迁,其作品中对影像和摄影的敏锐感知被策展人杰罗姆 ·桑斯称之为“作为摄像的绘画”。自 2000年初,刘小东开始⃞展其艺术实践,以“行动的绘画”描绘了在充满叙事性、甚至具有重要地缘政治意义的地区(从三峡大坝到美墨边境)所上演的种种社会现实。2010年,在 UCCA北京举办的个展“金城小子”中,刘小东从对辽宁省金城镇——一个后工业造纸工厂小镇童年友人的关注,扩展至对社会流动性及个人转变的反思。本次展览将展出艺术家为自己生活及艺术生涯中最为亲近的人创作的肖像画。展览以一幅重要的自画像展开:寒冬,在距离金城乡几公里的村子中,艺术家俯身蹲伏在父亲的墓地上。这件作品是刘小东根据在老家黑土村拍摄的照片,在纽约创作完成。刘小东曾在纽约度过其职业生涯早期至关重要的一年( 1993至 1994年),且 2020年大半时间都与著名画家妻子喻红和新媒体艺术家女儿刘娃在曼哈顿公寓经历了疫情期间的隔离。本次展览展出的其它作品还包括曾激发刘小东的艺术创作灵感、或与其发生对话的电影与文学界人物的肖像画,以及包括其母亲、兄弟和亲朋好友等人在内的肖像画。此外,本次还将展出艺术家一系列较小幅的纸上作品、日志和档案材料,以及一部由导演杨波拍摄,纪录上述作品创作过程和背景的新影像。“刘小东:你的朋友”展览由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及 UCCA策展人方言策划, 2021年夏季和秋季在 UCCA Edge展出,部分新作品将于 2022年 1月巡展至北京。

关于艺术家

  刘小东 1963年生于中国辽宁金城镇,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他于 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并在该校任教至今。刘小东曾在众多机构举办过个展,其中包括: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 2019,丹麦)、德国 NRW论坛与杜塞尔多夫美术馆( 2018,德国)、萨斯特罗奇宫美术馆( 2016,弗洛伦)、今日美术馆( 2013,中国北京)、格拉兹美术馆( 2012,澳大利亚)、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10,中国北京)等。他的作品曾在海内外重要艺术机构展出,其中包括:萨默特宫( 2020,伦敦)、古根海姆美术馆( 2017,纽约)、路易威登基金会( 2016,法国)、龙美术馆( 2014,中国上海)、民生美术馆( 2012,中国上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0,中国北京)、旧金山现代美术馆( 2008 )、蓬皮杜中心 (2003,法国)等。此外,刘小东曾参加第 10届光州双年展( 2014 )、第 15届悉尼双年展( 2006 )、第 47届与第 55届威尼斯双年展( 1997、2003 )、第 10届哈瓦那双年展( 2009 )、希尼双年展( 2006 )和第 3届上海双年展( 2000 )等国际双年展。

  杰夫·奥本海默,《观察者》(局部),2019-2021,铸铜、颜料、医用推车、中等密度板、层压材料、编织皮革,147 × 61 × 89 cm

杰夫 ·奥本海默:逆向度的人

2022.4.30 - 7.31

中展厅

  二十多年来,艺术家杰夫 ·奥本海默采用雕塑、视频、素描和摄影等媒介不仅对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还对个体关系与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的关联展开了剖析。作为杰夫 ·奥本海默于中国的首次个展,“逆向度的人”将展出艺术家受 UCCA和迪里耶双年展基金会共同委托创作的最新作品。以墙壁、地毯、原料和批量生产的产品构成的沉浸式空间语境重点呈现艺术家的三件雕塑作品:商人、旗手和观察者。雕塑作品及其所处的环境展现了现代社会经济人们对符号、形象和角色的愈发关注,突出展现艺术家如何以身体作为媒介对当代状况的表述,以及视觉艺术在本质上如何将无可抑制、不可言喻的情感与经验呈现在世人面前。随本次展览同时推出由艺术家与大卫 ·乔达诺共同设计,作为本次展览重要组成部分的出版物,其中包括由艺术史学家大卫 ·盖斯、剧作家赵川和 UCCA馆长田霏宇撰写的文章。

关于艺术家

  杰夫 ·奥本海默 1973年出生于华盛顿特区,在马里兰艺术学院获得艺术学士学位,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艺术硕士学位。他是芝加哥大学视觉艺术部门的副教授,现生活工作于芝加哥。奥本海默的创作媒介多样,涉及雕塑、大型装置和摄影等,其创作往往聚焦于对艺术的社会价值的讨论,图像和物体对政治和社会构架的吸收及反馈,以及现代社会的价值创造体系。奥本海默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机构展出,其中包括 PS1现代艺术博物馆、巴尔的摩现代美术馆、芝加哥现代艺术中心、圣达菲 SITE、印第安纳波利斯美术馆、阿斯本美术馆、第四届雅典双年展和布鲁塞尔 CAB艺术中心。关于其作品的评论文章见于各大媒体平台,包括 Art in America、《华尔街日报》、《芝加哥论坛报》和《纽约客》。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张如怡

2022.4.30 – 7.31

新展厅、西展厅

  在过去的十年中,张如怡以艺术家自身对雕塑材料语言的精准把握和纤细感知,探索了以仙人掌和都市建筑及人造空间为主的两条相互交织的线索。作品在人工制品、工业经验以及城市生活之间游走,借“现实”为“样板”,牵引出城市变迁之下,个体的感知瞬间,并将其根植于物质之内,赋予其形态之外的意义。作为张如怡近年来最大的机构个展,此次展览将展出一系列受 UCCA委任创作的最新作品,进一步探索与思考其有关自然物和人造物两者充满张力的二元关系网络。本次展览由 UCCA助理策展人张南昭策划。

关于艺术家

  张如怡出生于 1985年,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作品曾在 K11艺术基金会(香港, 2019 ),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 2018),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2017 ),卡斯雕塑基金会(奇切斯特, 2016 ),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 2016),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上海, 2015 )等机构展出。她的个展包括“以为何处” (东画廊,上海, 2019),“盆栽”(Francois Ghebaly画廊,洛杉矶,2019年),“对面的楼与对面的楼” (东画廊,上海, 2016),“间歇” (空白空间,北京, 2016),“隔 |断” (东画廊,上海, 2014)和“一根线” (J:画廊,上海, 2014)。

  玛丽亚·拉斯尼格,两种存在的方式(双自画像),2000,布面油画,100 x 125 cm © 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

玛丽亚 ·拉斯尼格

2022.8.20 - 11.27

中展厅、新展厅

  20世纪著名艺术家之一,玛丽亚 ·拉斯尼格于中国的首个重要个展。在 70余年不平凡的艺术生涯中,拉斯尼格执著于展现身体情绪和感觉的“身体意识”绘画,而非描绘人体的外在形态。尽管其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于奥地利,但也有相当多间或在国外,如在巴黎和纽约等地生活的经历。从早期的抽象图形,到20世纪 70年代的“现实主义”绘画,再到后期创造性的自画像,此次展览囊括了拉斯尼格各创作时期的作品,以特别主题的形式对其开创性和多元的艺术人生进行系统梳理。本次展览由 UCCA策展顾问彼得 ·逸利和阿尔贝蒂纳博物馆现当代艺术策展人安东尼雅 ·霍舍尔曼共同策划,维也纳阿尔贝蒂纳博物馆和玛丽亚 ·拉斯尼格基金会联合呈现。

关于艺术家

  玛丽亚 ·拉斯尼格(1919-2014)1919年出生于奥地利南部的卡林西亚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读于维也纳美术学院。 1960至 1968年居住在巴黎, 1968年至 1980年居住于纽约,之后回到维也纳,在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任教。 2013年获得威尼斯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 2014年去世之际,纽约 MoMA PS1为其举办了重要个展。此后,泰特利物浦美术馆( 2016 )、华沙扎切塔国家艺术馆( 2017 )、布拉格国家美术馆和巴塞尔艺术博物馆( 2018 )都为其举办了颇具影响力的展览。 2019年,维也纳阿尔贝蒂纳博物馆和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其大型回顾展“存在的方式”。

  《自力更生的伟大成就》,1965,胶印彩色透明,由托马斯 · 苏文的“北京银矿”计划提供。

幻/灯

2022.12.17 – 2023.3.5

中展厅、新展厅

  “幻/灯”聚焦照片投影在 20世纪末中国当代艺术史中发挥的短暂却不容忽视的作用。因其便携性和可复制性,幻灯片从上世纪 80年代起在中国逐渐普及,艺术家和策展人很快将其用作广泛分享作品和了解各地区艺术发展的工具。幻灯片不仅经常在集体场合放映,同样适合私下观看和交流,在影像技术和计算机尚未普及的短暂过渡期,发挥了传播艺术思想的重要作用,为新艺术表达形成提供了灵感。此次展览将通过文献档案和不同形式的资料,再现并探讨这一重要传播媒介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史,同时对 80年代以来的新兴艺术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本次展览由 UCCA策展人容思玉( Holly Roussell )策划。

  托马斯·迪曼德,《作坊》,2017,彩色合剂冲印、迪亚赛克工艺装裱,180 × 310 cm。图片由艺术家、Matthew Marks 画廊、Sprüth Magers画廊、施博尔画廊和Taka Ishii画廊提供

上海 UCCA Edge

托马斯 ·迪曼德:历史的结舌

2022.4.2 - 6.19

  UCCA Edge将呈现托马斯 ·迪曼德在中国的首个全面回顾展。在过去的 25年里,托马斯·迪曼德融合其雕塑家和摄影师的天赋,试图捕捉当代图像文化根源下历史不可思议的“结舌”。“托马斯 ·迪曼德:历史的结舌”汇聚了艺术家职业生涯创作的约 60件摄影、电影、墙纸等作品,在纵览艺术家看待世界方式的同时,展现了艺术家如何通过图像处理历史事件对我们的冲击。展览以四个板块梳理艺术家的重要艺术实践:“神秘的历史”用大尺幅摄影呈现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无名场景;“日常的奥秘”则聚焦小尺幅的“日常”系列;“建筑的冲动”囊括迪曼德的“模型研究”系列作品及其设计的墙纸;“移动的图像”则展现了艺术家对定格动画电影制作的探索。展览由道格拉斯 ·福格尔为位于明尼阿波利斯/巴黎/洛桑的非营利组织摄影展览基金会 (FEP)策划。

关于艺术家

  托马斯 ·迪曼德 1964年出生于慕尼黑,目前生活工作于柏林。 1987至 1992年就读于慕尼黑美术学院和杜塞多夫艺术学院, 1994年获得伦敦金斯密斯学院美术硕士学位。迪曼德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知名博物馆和画廊展出,其中包括桑坦德 Centro Botin艺术文化中心( 2021 ),莫斯科车库当代艺术博物馆( 2021 ),鲁汶 M当代艺术博物馆( 2020 ),沃斯堡现代艺术博物馆(2016),洛杉矶郡立美术馆( 2014、 2015 ),蒙特利尔 DHC公司艺术中心(2013),维多利亚墨尔本国家美术馆(2012),东京现代艺术博物馆(2012),悉尼 Kaldor公共艺术项目#25号 (2012),鹿特丹 Boijmans van Beuningen (2010),柏林新国家美术馆( 2009 ),维也纳现代艺术博物馆 (2009),威尼斯普拉达基金会( 2007 ),伦敦蛇形画廊( 2006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2005 ),布雷根茨美术馆( 2004 )和巴黎卡地亚现代艺术基金会 (2001 )等。迪曼德代表德国参加了第 26届圣保罗双年展(2004)。2017年,与导演亚历山大 ·克鲁格及舞台和服装设计师安娜 ·维布罗克合作,广受好评的展览“船在漏水。船长撒了谎。”在威尼斯普拉达基金会展出。曾四次参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最近参展第二届芝加哥建筑双年展。迪曼德策划的展览包括“L’image Volée” (米兰普拉达基金会, 2016 ),芝加哥格雷厄姆基金会的模型研究(2013),“La carte d'après nature” (摩纳哥国家现代艺术馆, 2010 ),以及第 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展览“共同点”(2012 )。作品被许多博物馆收藏,其中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洛杉矶中心、巴黎和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

马蒂斯的马蒂斯

2022.7.16 - 10.16

  继 2022年春于北京 UCCA首展之后, 2022年 7月至 10月将巡展至 UCCA Edge。

星夜行舟

2022.11.12 – 2023.2.12

  本次展览将展示十余位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考察这些新兴艺术家的创作主题和方法,包括对日常生活中场景和材料的改造,以及对私人和公共领域之间界限的检视。同时,通过强调女权主义和酷儿的视角,参展艺术家们提出将身体作为材料和主体的新思考方式,并对超越人类经验尺度的存在充满好奇。“星夜行舟”由 UCCA策展人秋韵策划。

  常羽辰,《珊瑚辞典(码头上的七句话)》,2019,珊瑚骸骨、渔 网、渔线,150 x 150 cm。摄影:管钧,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北戴河 UCCA沙丘美术馆

溢流地

2022.3.20 - 6.12

  作为 UCCA与香港 Para Site艺术空间长达一年合作的成果,“溢流地”继 2021年夏于香港首展之后,将于 2022年 3月巡展至位于北戴河的 UCCA沙丘美术馆,进一步在水体与土地、液态与固化的二重奏中,推演生态纠缠的诗学。展览汇集了众多艺术家及组合的视角,尝试拷问人类改造地球的巨型工程在物质、精神、生态层面的关联,这尤其体现在当今形塑沿海地区及岛屿的改造和开发项目中。一些作品通过介入对自然无情榨取的场所,以拆解高度完善的发展主义思维背后的浩劫之灾;另一些作品则转向原初海洋神话,并建构生态上的亲缘关系,以寻找现代性痼疾的解药。一些作品探索原生于岛屿生态的动植物种群即非人类主体的声音,另一些则从殖民史的余烬中,挖掘出内在于岛屿生命、拒绝统治的反叛精神。除 UCCA与 Para Site共同委任的系列作品外,还将呈现一组从未展出过的作品,包括专为 UCCA沙丘美术馆创作的数件全新委任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聚焦于华北特定的地理与生态议题,另一方面将探索酷儿自然的丰富肌理,进一步挣脱二元世界观的桎梏。分布于有机形状展览空间各处的作品,连同其所讨论的超越白立方空间的远近现场,合流汇成一种尝试,即重思一切物质和生命体最根本的动力学——熵与秩序、溶解与结晶之间的辩证法。展览由李佳桓与冯骏原策划。

  莫妮拉·阿尔·卡迪里,《潜游者》(视频静帧),2018,影像,4分钟。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莫妮拉 ·阿尔 ·卡迪里

2022.7.3 – 10.9

  莫妮拉 ·阿尔 ·卡迪里的艺术实践是对中东地区石油文化及其未来可能性的深入探究,同时也涵盖了性别表演和悲怆美学。她通过影像、雕塑和表演等多种媒介的创作调研科威特和海湾地区的经济转型现象,及其对社会经济关系和当地生活带来的剧变。展览将通过对莫妮拉 ·阿尔 ·卡迪里此前创作的综合呈现,尝试探讨我们如何以艺术为载体与个人和宏观历史产生联系。在开采行为和工业生产全然不被看见或听见的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思考自身与自然,以及遥远的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我们又应如何理解蕴含在无意识自我毁灭之中的诗意?本次展览由 UCCA策展人栾诗璇策划。

关于艺术家

  莫妮拉 ·阿尔 ·卡迪里 1983年出生于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工作和生活于德国柏林。她的个展包括“潜水员” (伯灵顿美术馆,安大略, 2021);“圣区” (艺术之家,慕尼黑, 2020);“帝国染料”(Kunstverein Göttingen,哥廷根, 2019);“油藏位”(Circl Pavilion,阿姆斯特丹, 2018);“工艺” (苏索克博物馆,贝鲁特, 2017);“工艺”(Gasworks,伦敦, 2017);“试图以不同方式解读世界” (Stroom Den Haag,海牙, 2017);“泡沫”(ACUD Macht Neu,柏林, 2017);“转变者” (苏丹美术馆,科威特, 2014);“自我的悲剧”(Tokyo Wonder Site,东京, 2009 )。曾参与的群展包括“日出|日落”(Schinkel Pavillon,柏林, 2021);“我们的世界在燃烧” (东京宫,巴黎, 2020);“潜在世界 1:行星记忆” (米格罗当代艺术博物馆,苏黎世, 2020);“身体、凝视、权力:洗澡文化史” (巴登国立美术馆,巴登, 2020);“战区:海湾战争 1991-2011”(MoMA PS1,纽约, 2019-2020);“历史不在这里:艺术与阿拉伯想象” (明尼苏达艺术博物馆,明尼苏达, 2019);“论坛延展” (柏林国际电影节,柏林, 2019);“Glasstress2017” (卡沃利-弗兰凯蒂宫,威尼斯, 2017);“让我们谈论天气:危机时期的艺术与生态” (瑟索克博物馆,贝鲁特, 2016 )以及“无形的线:技术及其不满” (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 2016 )。卡迪里还参加了第 11届首尔媒体城市双年展(首尔, 2021 )、第 10届广州影像三年展(广州, 2021 );第 9届亚太三年展(布里斯班, 2018 );第 6届雅典双年展( 2018 );吕勒奥双年展(北博滕, 2018 );以及 Sesc巴西录像节(圣保罗, 2017)。

  杨圆圆,《中国城轶事》,2019,单频彩色有声高清录像,19分11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暗涌

2022.10.30-2023.3.12

  “暗涌”从 UCCA沙丘美术馆地处海边的地理位置汲取灵感,探索声音如何流动、浸染和变化,以及海洋如何成为文化传播的媒介。此次群展试图通过影像、装置和音频作品,将声音和音乐作为其所在社会、经济语境密不可分的复杂主体,而非艺术创作的简单对象进行讨论。展览探讨了一些重要音乐评论著作所提出的观念,如大卫 ·图普的 《声音的海洋:冥冥之语、氛围音乐和想象的世界》( 1995 ),从巴厘岛的甘美兰音乐到德彪西,再到牙买加的回响音乐,此书追溯了近海洋地区音乐的衍变与流动。另外,还探究了历史学家保罗·吉洛伊所提出的“黑色大西洋”理论,其对非洲、美洲和欧洲共享的黑人历史与文化的理解和分析如何或许同样适用于阐述华人的离散迁移,以及这种迁移如何在世界各地传播声音和音乐文化。“暗涌”试图呈现近海洋区域的沉浸式声音艺术,以及探究跨越海洋的人群、思想的流动是如何塑造音乐文化的艺术作品。展览由 UCCA出版物编辑西门 ·法兰克策划。

  • 决策
  • 科教
  • 廉政
  • 事故
  • 纪实
  • 财经
  • 社会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对外合作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Copyright@2010-2017 安防观察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中安观安全防范技术研究院--安防观察编委会   京ICP备180022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