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决策| 关注| 廉政| 事故| 要闻| 聚焦| 法治| 视点| 科教| 纪实| 财经| 社会| 健康| 资讯| 文体| 环保| 质安| 民族| 军事

穿越历史烟云的真知灼见

2021-09-03 15:59:10 来源:中国艺术报 责任编辑:安裴智 字体:

     中国古代向有所谓“史官文化”。许慎《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汉书·艺文志》云:“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这样,“言”与“事”即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读史可以知兴替、明得失、知善恶、鉴未来。

  譬如三国,既有陈寿的《三国志》这样的史书,也有演绎三国历史故事的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均在中国文化的天空闪烁着不灭的星光,给后世人以非常深远的影响。

  近日,由深圳“创意写作”代表、散文作家王国猛先生所撰的《经略天下:另眼看〈三国〉》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经略天下:另眼看〈三国〉》收有44篇文章,每篇三四千字,以一种散文化笔调,写出了他对三国风云历史的深刻解析与独到评论。清人金圣叹说:“三国者乃古今争天下之一大奇局,而演三国者,又古今为小说之一大奇手也。”(《三国志演义序》)研史可以知往昔历史之兴替,启迪今人。三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褒贬臧否,尽在王国猛犀利的文笔之中。

  具体地说,《经略天下》一书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重视谋略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中的历史作用,对权谋、谋略的理性评析,是此书一大亮点。该书将较多笔墨放在了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几大政治势力的权谋角逐,尤其详尽诠释了汉末崛起的魏、蜀、吴等几大军事枭雄的权谋斗争,对三方军事力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谋略作了精彩的分析与评论。王国猛的权谋批判能紧紧结合书中精彩的历史故事来展开,因而显得饱满而令人信服。

  《经略天下》重点探讨“经略”,而“经略”的重点又在“谋略”。可以说,王国猛对三国的谋略研究颇深,此书44篇文章,涉及到谋略、权谋的篇章就有《下策乱国》《废帝立威》《连环美人计》《挟天子以令诸侯》《疏不间亲》《落井下石》《韬光养晦》《计留关羽》《好谋无断》《借刀杀人》《玉玺换江东》《巧试人心》等25篇。王国猛通过对《三国演义》中一些经典战争场面的分析,对三国鼎立时期的许多谋略个案进行了细致的爬梳与评论,对三国经典历史场面与细节的分析殊为精彩。如对曹操“多谋”性格的透彻分析,就通过嬉笑怒骂来表现。比如“哭”这一动作。王国猛认为曹操哭得与众不同,内涵丰富。曹操是“以哭为谋”。他举了曹操哭典韦、哭郭嘉两件事。曹操哭典韦,是为失一人而欲得千万人之心,是为了让武将感到振奋;赤壁之战后哭郭嘉,则让谋士们羞愧,将自己刚愎自用造成战败的责任轻而易举就推卸得干干净净。王国猛以曹操的“异样的哭”来衬托、总结其性格的狡猾。

  说起曹操的“韬略”,王国猛以“许田围猎”“巧试人心”为例,进行了新的解读,认为“羞辱汉献帝,巧试众人心,正是曹操许田围猎的真正用意,从后来的结果看,曹操此招着实用处不小。曹操巧试人心的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正是从一些典型的历史细节入手,王国猛分析了曹操深谙韬略、利用韬略、从而取得三分天下的一代伟业的原因。此外,对董卓的“废帝立威”、陆逊的“扮猪吃老虎”、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以攻为守”、司马懿的“诈病夺权”,王国猛都从谋略的角度进行了新的解读,颇有新意。

  二是善于从历史语境与历史场域入手,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展开比较研究,在比较中理解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把握其本质特征。

  《下策乱国》中,王国猛对汉末大将军何进帐下袁绍、曹操两人的献策进行了比较。他批评袁绍下策乱国,认为曹操的建言比袁绍高,最少不至于引发天下大乱,而袁绍向何进献计,在客观上导致了东汉局面的不可收拾,因此袁绍缺乏远见,其最大特点是“好谋无断”。这样的比较分析,是十分精准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仁义取天下》等文分析了曹魏崛起与蜀汉衰微的原因。王国猛剑走偏锋,对曹操与刘备所代表的两种政治军事势力进行了透彻而令人信服的比较。他认为,曹操明智却生性狡猾,他总是很好地利用了各种有利的政治时机。比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老谋深算地打着天子的旗号,“拿着天子的明诏,堂堂正正地大举进兵,顺从者自然众多。因为朝廷在许都,各种人才求仕或展露才能,都愿到京城面圣,因而人才一时鼎盛,多为曹操所用。后来西蜀东吴衰微,跟人才凋零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蜀国,局限一隅,跟随刘备入川的人才老死后,就后继无人了,以致诸葛亮北伐时无将可用,俗称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而曹操身边网罗了天下英才,这跟曹操早期能左右朝政、挟制天子密切相关,因此,曹操是真正把天子的虚名用出实效、用到极致的人,他能在众诸侯中脱颖而出,据有三分天下,实在情理之中。”这种对曹操、刘备所进行的比较分析,可谓力透纸背,一针见血。

  三是对三国鼎立时期一些著名历史人物的性格、命运、人生道路的分析、评论、定位,能独出机杼,发前人所未发,提出自己个性化的独到思考与评论,颇具创见。精彩而立体多维的历史人物形象分析是此书另一亮点。

  论史绕不开人。王国猛对董卓、王允、曹操、袁绍、吕布、祢衡、杨修、诸葛亮、司马懿、孟获、陆逊、陆抗、魏延、刘禅、姜维等历史人物的评论,均深刻而精彩。对祢衡的评价,最能见出王国猛的这种独特见识。一般人读《三国演义》,只是把祢衡当作一个清高的狂人来看。王国猛却认为祢衡是三国第一狂人,也是第一奇才,他的“狂”与“才”超过了别人。在《借刀杀人》中,王国猛对祢衡的性格特征作了详细、全面的分析,认为“祢衡太过尖锐,即使是在太平盛世,他未必能太平一生。刚直的性格、睿智的思维、犀利的语言,这些似乎优质的秉性,恰恰让他无法安全地走完一生,必有无数宵小之辈对其大肆攻击。”王国猛分析了造成祢衡悲剧的原因,认为“祢衡之死,实际上是死于曹操和刘表的合谋,两人异曲同工地使用了借刀杀人之计,两大诸侯的合力,作为一介文人的祢衡焉有活路?”

  王国猛很懂“知人论世”,他高度褒赏蜀后主刘禅的“装傻充愣”。刘禅向来被后人诟病,骂其昏庸、懦弱、无能,是一个傻瓜呆子,是“扶不起的阿斗”。而王国猛却独具慧眼,从特定的历史语境出发,对刘禅作出了新的客观评价,认为阿斗并不愚笨,相反,他颇有心机,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假傻,让后人产生了错觉。他认为刘禅作为一国之君,并不残暴,也不荒淫,而且在对待诸葛亮的态度上表现出一定的智慧,特别信任诸葛亮与后继姜维。阿斗一生并无大过,仅有的错误只是听信宦官谗言。王国猛指出,蜀国面临危机,阿斗选择投降,是使百姓免于干戈之苦、也使自己不至于被加害的聪明之举。而刘禅到洛阳被封为安乐公后,被人讥讽“乐不思蜀”,其实也是一种明哲保身之举。王国猛评论道:“世人以‘乐不思蜀’事,耻笑刘禅之不可救药……事实证明,居于如此处境,装傻比卖弄聪明管用,司马昭不仅解除了对刘禅的防范之心,还让他继续尽享荣华富贵。刘禅以千年骂名,换取了一生平安。”这样独具个性化的评论在这本书中比比皆是,十分精彩。

  再如他对吕布性格与人生悲剧的评析,认为“吕布本就是个冲锋陷阵的将军,不懂韬略,攻城略地还行,做一方诸侯,处理各种关系,基本属于‘抓瞎’,加上人品又差,天下皆知,谁都不愿和他交友结盟,孤家寡人一个,岂能不败?吕布最大的悲哀就是不能看清自己的优势劣势,一味逞强当英雄。当天下都厌弃他时,死期就到了。”可谓一语中的。

  《经略天下:另眼看〈三国〉》是一本历史散文集,体现了王国猛对三国历史的全方位理解与把握,该书借三国历史来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慨,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强烈的“寄托”情怀。在中国文学史中,抒写历史兴亡、寄托人生感慨是一个历代皆有的主题。元曲名家马致远在罹受沧桑忧患、看破红尘之后,写下千古名曲《夜行船·秋思》套曲:“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虽坚半腰里折,魏耶?晋耶?”关于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明人蒋大器说:“然一字之中,以见当时君臣父子之道,垂鉴后世,俾识某之善、某之恶,欲其劝惩警惧,不致有前车之覆。此孔子立万万世至公至正之大法,合天理、正彝伦,而乱臣贼子惧。”《经略天下:另眼看〈三国〉》通过对三国历史故事与历史人物的另眼评析、研究,其用意也是垂鉴后世、弘扬“至公至正之大法”与“天理”、探究历史兴替之规律。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认为:“夫史有三长,才、学、识也……夫识生于心也,才出于气也。学也者,凝心以养气,炼识而成其才者也。”(章学诚《文史通义》)王国猛正是这样一位“才”“学”“识”集于一身的散文作家。他曾是专攻古典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又是“创意写作”博士,学问博洽是他的历史散文、历史随笔“立言”“立论”的基础与根本。他的历史散文蕴含着一名人文知识分子对纷纭繁杂之历史现象的清醒批判意识,闪烁着强烈的人文主义光芒,给当代读者许多弥足珍贵的人生启迪。

  (作者系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安裴智)

  • 决策
  • 科教
  • 廉政
  • 事故
  • 纪实
  • 财经
  • 社会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对外合作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Copyright@2010-2017 安防观察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中安观安全防范技术研究院--安防观察编委会   京ICP备180022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