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决策| 关注| 廉政| 事故| 要闻| 聚焦| 法治| 视点| 科教| 纪实| 财经| 社会| 健康| 资讯| 文体| 环保| 质安| 民族| 军事

越是“吃苦”的专业 越能成就自己 ——记重庆工程职院优秀校友龚敏

2021-07-07 15:44:28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杨亚楠 字体:

   人物档案:

  龚敏,1963年出生,重庆市巫山县人,博士学历,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至1984年期间,曾就读于重庆煤矿学校(现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后就职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曾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余篇,被EI、ISTP收录50余篇,合著专著1部。先后负责和参与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厂协横向合作项目数十项,并为国家培养了70多名硕士、博士毕业生。

  近五年来,龚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了二十余项科研项目工作,以负责人身份获得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6项省部级二等奖。在理论研究方面,他作为负责人主持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

龚敏1

  图为龚敏正在接受访谈

  没有想象中的满室书香,也没有宽敞气派的办公场地,走进北京科技大学龚敏教授的工作场所,映入眼帘的是一间40平米的实验室,工作台上堆满各种观测仪器,数名师生正在认真地做着各种观察记录……这就是龚敏教授常态的工作环境。

  “平时大多数时间都是和学生呆在实验室,备课、实验、办公都在一起了,照顾不周请多包涵。”龚敏教授表达着歉意,却让我们对这位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更加敬佩。

  简单、朴素,没有丝毫学者架子,特别是在介绍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时,对于大家听不懂的专业术语,逐字逐句地耐心讲解,让人感受到一位大学教授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

  初入“和尚班” 奠定人生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整个社会重新燃起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那个年代的全国重点中专比现在重点大学的录取率还低,竞争异常激烈,大多数人把中专当作跳出农门,找到‘铁饭碗’,改变自己命运的绝佳机会。” 龚敏回忆自己进入重庆煤矿学校(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求学的经历,充满感慨。

  龚敏记得自己当时到学校报到,从巫山农村出发,坐轮船、汽车,要辗转两天才到重庆。

  报到第一天有个小插曲,让龚敏毕生难忘。原来当天在学校排队报到的时候,他猛然发现自己所报的矿井建设专业竟然全部都是“和尚班”,一个女生都没有,内心有点失落。因为井下建设工作条件艰苦,很多学生不愿意报考,龚敏当时在农村学校念初中,信息比较闭塞,不知道自己选择的是什么样的专业,为此他和班里大多数同学一样,起初对自己的选择还是有些耿耿于怀。

  直到多年后,龚敏回顾那段经历,却庆幸自己做出了一项正确选择,并感恩母校的培养。

  谈及原因,龚敏说,年轻人选择艰苦的专业、岗位,正是磨砺自己品性、锻炼自己的绝佳机会。的确,以他身边同学为例,大多数都经历过井下建设的艰苦工作,从基层岗位干起,一步步积累经验,刻苦钻研,现在成为各个领域的佼佼者,有的成为工程师、大学教授,有的成为矿长、企业集团领导。可以说,越是艰苦的环境,越是造就了他们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那是一个渴求知识、意气风发的时代。”龚敏回忆自己的求学生活,每天都有早、晚自习,一大早值班老师和学生会督促同学们集体出操跑步,到教室上早自习,晚上也有老师“坐堂问诊”,同学们把平时书上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向老师求解。

  1980年,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专学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院教育教学工作迈上新台阶,改革的春风也吹遍校园。80年代初,学院多次组织开展课堂理论教学改革实践,大力推行开放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学导式教学、兴趣教学等教学方式与方法,师生互学互教,其乐融融。

  龚敏记得,当时同学之间还自发成立了兴趣小组,对大家感兴趣的井下施工的某些项目进行研讨,争论激烈的时候,还把更多老师、同学也拉上一块辩论,同学之间互帮互学的氛围很好。“教材上的知识学得不过瘾,同学们就往图书馆里钻,学习更多课本外的专业知识。“龚敏回忆。

  据记载,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学院为煤炭工业培养优秀技术人才逾万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煤炭工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难忘井下实习经历 “下现场”习惯陪伴终生

  80年代初入校的龚敏正经历学院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从1981年至1990年,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上桥校区实现了基础建设的第二次大跨越。10年间,学院通过校基金和上级拨款、补助等形式,累计投入建设资金上千万元,新、改、扩建了实验大楼、学生宿舍、教职工住宅、车库等。

  龚敏在学院就读矿井建设专业期间,有3次井下实习经历对他后来的求学深造和科研工作影响很大。龚敏回忆,其中一次是在鱼田堡煤矿,在一个多月的实习中,老师带着学生跟随工人师傅一起下井,观察、体验各种设备的运作情况,并完成相应工作任务。“鱼田堡煤矿下井巷道很窄,进出都必须爬着通行,环境特别艰苦,但没有一个同学中途退缩。”

  实习期间,现场图纸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当时没有电脑,也没有复印设备,同学们要学习生产实践知识,必须把井下设计施工图原封不动抄下来,包括所有的文字、公式,再对照现场环境进行学习。龚敏还记得自己当时的毕业设计是关于竖井井筒的设计,狭小的井筒要想尽办法把各种设备装进去,没有一定的井下实践经验是完成不了的。

  所以,龚敏认为正是有了这么一段实习经历,为后来自己进入中国矿业大学实验室工作,并一步步走向科研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时至今日,他也经常要求他的学生多到现场第一线观察、体验,理论结合实际才会学到更多实用知识。

  到现场去发现、解决问题,这成为龚敏终身工作习惯。

  2002年,龚敏全程参与实施了首钢大爆破工程,为首钢开拓出一个新的铁矿石露天开采平台。1301吨炸药要在1.3秒内掀起长450米、宽150米、高100米的山体,并且不能影响近距离的居民区和重要工业设施,其难度可想而知。

  在长达两个月准备时间里,龚敏和400多人的施工队伍一起24小时不间断作业。特别是最后冲刺阶段,为确保过程毫秒不差、万无一失,他和技术团队在施工现场连续奋战几天几夜,来回在现场检查上万个爆破技术细节,最终成功完成任务。

  感恩母校教育 寄语青年学子

  已经带出70多个硕士、博士学生,主持过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的龚敏,每每谈到母校,充满感激之情。他至今还记得当年多位教过自己的老师,高斌老师、蒋德崇老师、杨生全老师……感念师恩,感恩他们的付出,并传承师者无私的精神去影响和带动自己身边的学生。

  “如今的青年学生面对的诱惑很多,要想取得成就必须能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要多到艰苦的一线去锻炼,在实践中寻求真理。”龚敏寄语新时代的大学生,“越是艰苦的地方,才有更多成长的机会,青年学子在面临专业或就业选择时,不妨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点。”对母校未来的发展,龚敏充满期待。他认为,一所成功的学校一定拥有优秀的文化基因。“母校就是这样一所拥有自强不息、奋力拼搏文化基因的院校,希望继续保持过去优良的文化内核,在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乌金精神引导下,敢于在逆境中奋进,去开拓更好的明天。”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七十年校庆校友访谈组  刘洪梅 冯焰勇 李达毅 马旭睿)

  【往期节目回顾】

  最好的“课堂”在井下40米——蒋德崇老校长回忆50-60年代的工程职院 _光明网 (gmw.cn)

  从“干中学 学中干”走出的国家级专家——记重庆工程职院优秀校友李先才 _光明网 (gmw.cn)

  • 决策
  • 科教
  • 廉政
  • 事故
  • 纪实
  • 财经
  • 社会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对外合作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Copyright@2010-2017 安防观察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中安观安全防范技术研究院--安防观察编委会   京ICP备180022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