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决策| 关注| 廉政| 事故| 要闻| 聚焦| 法治| 视点| 科教| 纪实| 财经| 社会| 健康| 资讯| 文体| 环保| 质安| 民族| 军事

二〇二〇中国人心理状况权威揭秘

2021-03-02 10:46: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齐芳 字体:

   学历、收入、职业与心理健康水平有什么关系,哪个年龄段心理问题最多

二〇二〇中国人心理状况权威揭秘

光明日报记者 齐芳

  3月1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并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0)》发布,同时发布的还有《2019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广东地区产业工人心理健康与生活满意度调查》《2020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等分报告和专题报告。

  结论:地区、户口、职业等不同,国民心理健康状况有差异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主任陈祉妍介绍,经过公开征集和严格筛选,2020年采集了安徽、甘肃、广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辽宁、山东、上海、四川、浙江12省市的64622份样本,从中抽取了5098个核心样本,涵盖18-76岁的不同性别、不同户口、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不同收入的各类人群。

  心理健康状况有地区差异吗?答案是,有的。从地区看,心理健康的地区差异非常明显,东部地区心理健康水平更高。以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简版)的调查结果为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抑郁水平显著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抑郁高风险的检出率显著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心理健康状况有差异吗?答案也是有的。从户口看,农村户口人群与城镇户口人群之间存在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农村户口人群中抑郁高风险的检出率略高于城镇户口人群。

  越有知识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吗?这或许是真的。从学历看,学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特别是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更低学历人群。

  收入越高心理越健康吗?报告并不支持这个结论。从收入看,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月收入2000元以下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人群,但并未发现月收入水平中等与较高人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陈祉妍说:“这显示收入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并非线性关系,过低收入不利于心理健康,但在中等收入以上,收入的升高对心理健康水平并没有明显改善。”

  哪些职业心理健康状况最好?报告显示,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以抑郁为例,抑郁水平最高的是无业/失业/退休人员,其次是学生群体,主体是大学生,再次是服务业人员、个体经营者和公司职员,抑郁得分最低的是专业技术人员。

  哪个年龄阶段心理健康问题最多?答案是18-34岁的青年。报告显示,从性别与年龄看,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别比较微小,但年龄差异非常显著。研究将调查对象分为18-24岁、25-34岁、35-44岁和45岁以上4个年龄段,调查发现,抑郁和焦虑水平有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陈祉妍说:“18-34岁的青年的焦虑平均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这提示我们,青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多发,需要重视青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

  变化:两本蓝皮书对比10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的4个主要变化

  这是继2019年之后,第二次发布“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心理健康蓝皮书主编张侃说:“心理健康的调查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将每次的调查结果结集出版成为文献,对我们持续了解中国人心理状况的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陈祉妍介绍,2019年第一次发布主要应用的是2008年心理健康情况调查的数据,以及之后的一些调查,时间跨度比较大。与2008年的调研结果相比,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有4个主要变化。“首先是地区差异的扩大,2008年调查结果也显示东北地区心理水平较高,但此次调查发现,这种差异有扩大的趋势。”陈祉妍说:“第二是年龄差异扩大了。在2008年样本中,35-44岁与45-55岁年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在2020年样本中,45-55岁年龄组的抑郁水平进一步低于35-44岁年龄组。”

  第三个有意思的变化是“变中的不变”。陈祉妍说,此次调查延续了2008年对生活满意度的调查,“我们问了同样的问题,结果发现,物质生活的满意度有明显提升,但对家庭生活、精神生活、工作等的满意度并没有突出变化”。她说:“这提示我们,从心理健康情况看,近年来党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发展经济、脱贫攻坚的政策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接下来,我们要重点关注其他领域,特别是在精神生活中如何提升人们的满意度。”

  第四个变化令人欣喜——国民心理健康素养在提高。陈祉妍说:“与2008年的调查相比,有94%的受访者认为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只有0.9%的人认为不重要。而2008年的这两项数据是87.9%和2.6%。”

  研究团队在报告中写道:与2008年调查相比,2020年调查发现,国民的心理健康意识显著增强,心理健康服务的便利性也大幅提升。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从2019年开始,2020年调查也间接证明了其积极作用。2020年调查显示,与上年相比,有更多的人感受到自己与周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得更好,对于未来,有更多的人持乐观态度。

  建议:5点对策建议提升国民心理健康水平

  尽管有可喜的变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无论是在便利性还是满意度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针对这些差异,报告给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供给,加强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规范建设,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心理健康资源支持,加强对低学历、低收入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和加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等五点对策和建议。

  2020年调查显示,受访者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不高,特别是对心理咨询的满意度不足2/3。《报告》认为,对心理健康工作者这支专业队伍的培养、领导和监督,仍需进一步加强,从学历教育、行业组织自律到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需逐步加强并形成规范体系。

  《报告》也提出,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水平非常重要。陈祉妍说:“物质生活在达到一定水平后,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非常微小,而身体健康和家庭生活对心理健康有着更深刻的影响。”《报告》中建议,为促进和维护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应注重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各类新闻媒体和群团组织也应倡导工作-家庭平衡、维护家庭和谐,这也有利于相应人群的心理健康维护。”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傅小兰说,这项工作将持续进行,“我们期待2023年第三次蓝皮书的发布”。

  (光明日报北京3月1日电)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02日 11版)

  • 决策
  • 科教
  • 廉政
  • 事故
  • 纪实
  • 财经
  • 社会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对外合作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Copyright@2010-2017 安防观察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中安观安全防范技术研究院--安防观察编委会   京ICP备180022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