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决策| 关注| 廉政| 事故| 要闻| 聚焦| 法治| 视点| 科教| 纪实| 财经| 社会| 健康| 资讯| 文体| 环保| 质安| 民族| 军事

垃圾分类试点推行19年,这次如何落地?

2019-06-19 14:45:55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字体:

  最近,在国家决策层部署下,垃圾分类工作骤然提速。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强制”的引入。7月1日起,即将正式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个人混合投放垃圾,今后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则可罚5万元。

  在上海大大小小的社区里,一夜之间,楼道里的垃圾桶全不见了。现在,大约500户才分得一个垃圾投放点。更重要的是,不能任性倒垃圾。按规定,居民一天倒垃圾的时间段只有早上7:00-9:00以及下午4:00-6:00,垃圾必须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类投放,违者个人罚款50-200元。

  一时之间,魔都民众有点懵。

微信图片_20190617161645

微信图片_20190618113232

555c1ba3bd249e753c7e0113c0d424d

  “垃圾分类”骤然落地引起巨大反响,但这个做法其实并不新鲜。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被确定为全国首批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然而这么多年过去,取得的效果并不显著。

  垃圾分类难在哪?应该如何解决?试点推行19年,这一次它会如何落地?

 

五花八门的垃圾,傻傻分不清

 

  垃圾分类难就难在事无巨细,情况千差万别。

  用过的纸巾是否可以回收?网友为此争得“头破血流”。有人直白理解,纸巾分解很容易,当然是可回收垃圾;有人则说,研究证明,擦过汗的纸巾由于沾有污渍,回收利用价值不大,厕纸由于水溶性太强不可回收。

  一排垃圾桶往往有好多个颜色,但是不同的标识分别代表什么意思?装食物的塑料餐盒属于厨余垃圾还是其他垃圾?该怎么扔?用不同颜色垃圾箱区分垃圾种类是一种通用做法,但吃瓜群众大多时候不知所措。

上海市垃圾分类回收一景

上海市垃圾分类回收一景

  还有,旧衣服、旧报纸、玻璃瓶、瓷器为啥找不到地方回收?瓶装矿泉水和罐装饮料的处理方式是否相同?空瓶、瓶盖、标签等具体物件该如何丢弃?

  以及下面这张网传小龙虾的所谓“正确”投放姿势↓↓

微信图片_20190618113404

  当然,根据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的回应,扔个小龙虾并没有那么复杂,因为小龙虾、龙虾壳、龙虾头、龙虾黄、龙虾肉全部属于湿垃圾。

  关于电池回收更是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议。之前专家告诉我们,电池不可随意丢弃,因为汞污染土地。后又有环保人士出来辟谣,说这点汞含量微乎其微。再后来又有观点说,除了汞还有铅污染,还是要把电池当有害垃圾回收——听得人一头雾水。

通过@绿色中国 垃圾分类查询平台检索查询

通过@绿色中国 垃圾分类查询平台检索查询

  更何况,知道了废电池是有害垃圾,要找到有害垃圾回收点还是件难事。

  事实上,许多城市已与垃圾分类缠斗近20年,十八武艺都用上了,双方依然难解难分。垃圾分类因此获得了一个很文艺的外号——“最难推广的一桩小事”。

 

垃圾分类是全链条环节

 

  再来想象一个场景:深思熟虑后,我们终于按自己“朴素”的理解将垃圾分好了类,此时文明自豪感正涌上心头,但恰巧邻居来了,他我行我素,对所有垃圾一视同仁,不早不晚,集中转运车也来了,你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分类成果被一股脑倒进了同一垃圾池,顿时就泄气了。

微信图片_20190618092008

  垃圾分类是一个涉及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程分类体系,没有一个环节可缺失。“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从前端看,无论是因观念还是设施,当前垃圾分类“认可度高、践行度低”;从后端看,许多城市的倡议到位了,但无论人力还是财力,依然存在多方缺位。所以,垃圾分类需要前后端的配合,它是社会文明水位与社会治理能力的一次竞赛。

  从当前情况看,垃圾收集的第一责任主体——物业公司通常积极性不高。要求物业公司实现分类清运垃圾,是一笔并不小的成本。比如,通常企业清理厨余垃圾的费用是120元/桶(不含补贴),如果严格执行垃圾分类,物业公司需雇佣保洁员进行垃圾二次分拣,成本再次提高。

  环卫公司的清运能力参差不齐,也是导致混运混装的原因。有些公司资质和设备较好,可以实现分类车辆、分类清运;有些公司则没有分装系统或者足够的车辆;有的企业管理不到位,反正大多数是半夜运垃圾,没人看见,一次装走省事儿。

  “九龙治水”也导致垃圾分类清运处理的困难。在一些地方,一个垃圾箱房归属三个部门监管:干、湿垃圾归绿化市容局管,有害垃圾归环保局管,可回收物归商务委管。各自不同的标准导致操作困难,难以形成合力,最终可能导致谁也管不好,直至没人管。

  为杜绝混装混运,住建委下发通知,将加大对未分类收集贮存生活垃圾、把生活垃圾交由未经许可或备案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置等违法行为的执法检查力度,严格查处收运企业“混装混运”行为,对情节严重的要逐出市场。

杭州厨余垃圾直运车

杭州厨余垃圾直运车

  在西安、杭州等城市,一方面严厉打击“混装混运”,奖励群众举报。另一方面则在建立相应的垃圾处理工厂、完善垃圾处理体系。

  只有杜绝混装混运,做到全程分类,再来要求百姓从源头分类投放垃圾,才能让人信服。

  不过,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为什么要将垃圾分类

 

  垃圾并非天然需要分类的。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世上并没什么垃圾。父辈们都说他们小时候,饭都吃不饱,厨余垃圾不存在的;塑料制品太稀罕了,白色垃圾不存在的。如果垃圾量不大、填埋成本最低,大自然鬼斧神工,也可以降解。

  问题就在于,垃圾越来越多,“垃圾围城”频频见诸报端,分解远远跟不上生产,垃圾挤压到了正常的生活。而垃圾分类,是推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重要措施。有分类,才能更好分解。只有分好类的垃圾,才能变成资源,才能为地球减负。

微信图片_20190618113517

  那么问题来了,垃圾分类的责任为何需要每个人承担呢?沿着经济学家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的分析思路,我们到底是有“不分类的权利”,还是有“必须分类的义务”并非是既定的,它是全社会基于成本作出的制度性选择。

  我们可以轻松举出一个反例。走在大街上,大家或多或少都在踩脏地面,但没有一个国家的法律规定行人要自带抹布擦完地面、恢复原状后才能前行。因为这样不划算。法律将踩脏街道的权利配置给了行人,人们只是被要求支付税金购买公共服务,这样的权利配置,显然节约了更多人的时间,创造了更多社会价值,显得更有效率。

  但为什么到处理垃圾这件事上,却需要将分类责任分配每个个体呢?这其实反映出:随着垃圾产量加大,土地、人力成本提升,整个社会末端处理垃圾的成本正在急剧上升,大家越来越享受不起前端“不分类的权利”了。

  仅举其中一环节,就可见其昂贵。在浙江杭州的一些小区,引入了专业的第三方公司进行垃圾分类,算下来每户每年要花500元以上,这还没有算上垃圾处理的后续成本,这对富裕地方的财政也称得上高昂。如果后端处理效率低、成本高,而代价最终还是转嫁到每个纳税者,那么从全社会降成本的角度看,将垃圾分类责任配置给每个垃圾生产者,也就不难理解。

  当然,更重要的是,让公众参与垃圾分类,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上的合算,更会在理念上产生长远影响。参与,是最好的教育。一个人若每天参与到分类,注意着“计量收费、分类计价”,那大概率也会支持“光盘行动”,选择“不过度包装”,这会大大助推全社会垃圾的减量化;而如果说一个孩子在幼儿园的开学第一课,就是垃圾的干湿分离,那么我们又怎会担心垃圾分类无从开始又无疾而终呢?这正是:垃圾一分类,城市不再累。

  最后,送你一张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收好~

1560419382434996_副本

  (思客综合工人日报、人民日报评论、半月谈、智谷趋势等)

  • 决策
  • 科教
  • 廉政
  • 事故
  • 纪实
  • 财经
  • 社会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对外合作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Copyright@2010-2017 安防观察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中安观安全防范技术研究院--安防观察编委会   京ICP备18002266号